您的位置:首页 > 医药保健 > 畜用药 > 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宋惠中)

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宋惠中)

luyued 发布于 2010-12-26 23:27   浏览 N 次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id=092NTU05493009

广告赞助商
系統編號:092NTU05493009
出版年:
研究生:惠中
研究生(英文姓名):Hui-Chung Sung
論文名稱: 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
英文論文名稱: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A Case Studies of Fujian, Jiangxi and Zhejiang Border Area in Early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徐泓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Hong Hsu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研究所
學號: D84123004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關鍵詞: 清代 ; 區域發展 ; 環境變遷 ; 環境因素 ; 市場因素
英文關鍵詞: Qing Dynasty ; Market factor ; Environment factor ;
Regional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 change
被引用次數: 1
[ 摘要 ]
本文擬以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為例,在特定的氣候變化、地理環境下,由作物制度、市場機制及生態變遷等方面建構傳統社會中區域環境史的討論模式。在研究架構上,本論文除緒論中檢討以往的相關成果外,將分為四章,對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氣候資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發展及因墾殖所引起的環境變遷,作一有系統的討論。
第一章將概述清代前期閩浙贛毗鄰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氣候資源,包括三省交界的地理形勢及水陸交通動線,垂直分布的農業形態及多元的族群關係。此外,氣候的寒暖、旱澇變化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的影響,十七世紀以後,在氣候上進入了所謂的「小冰期」,十八世紀的氣候回暖,這段期間的氣候變化的趨勢及旱澇與冷變化的關係也是本章所要釐清的。
第二章主要討論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糧食作物的種植與分布,首先檢討本區內各府的作物制度,尤其是輪作制度的發展與變遷。建立各府的作物生長季節表,藉以比較各府的作物分布及輪作方式。其次,番薯、玉米等美洲新作物的傳入,對於山區的開發及糧食的供給有重要的助益,但番薯、玉米在各地的實際傳播情形,及其在各地糧食中所佔的比重,卻未有見有詳細的討論。本章將檢討閩浙贛交界地區番薯、玉米的傳播路線,並估計其在各府糧食中所佔的比重。最後,則試圖描繪出閩浙贛交界區的糧食供需網絡及以府縣為單位的米糧貿易路線。
第三章則討論閩浙贛交界山區的經濟作物的種植與市場,包括茶葉、煙草、苧麻、夏布、蔗糖、藍靛、香菇、花生…等經濟的種植與分布情形,山區林礦業的發展,並檢討所謂的「煙糧爭地」問題及外部市場對於本區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制約。
第四章討論閩浙贛邊區的環境資源利月及制約因素,討論本區水資源的利用情形,農林墾殖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生態及動植物棲息地改變所造成的影響。檢討在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的過程中,過度利用對於發展所形成的制約。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受到兩個主要的因素制約。一是受到環境資源的制約。二是外部市場的結構性因素。在外需市場的架構下,市場的價格,產品的數量都無法由閩浙贛交界山區的生產者所決定,市場的價格均由外來商人或包買者所決定。因此,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基本上受制於生產以外的因素。從清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用環境制約與市場制約二個方向思考近代中國的農村經濟,或許這就是閩浙贛山區經濟衰敗與危機的根源所在。